屏大理學院舉辦2025藝術、科學與社會跨域論壇

2025藝術、科學與社會跨域論壇大合照圖片
2025藝術、科學與社會跨域論壇大合照

「如果你擁有一種能力,可以同時把藝術、科學與社會結合在一起,你會做什麼事?」此一提問為2025年10月17日於國立屏東大學民生校區舉行的「藝術・科學・社會跨域論壇」揭開序幕,集結跨域教育工作者、創作者與研究者,共同思索:如何在教學與生活中實踐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藝術靈魂、科學精神與公民行動。

論壇以「跨域」為主軸,講者接受短時間內傳達理念與故事的挑戰,而圓桌論壇則與短講交錯進行,在圓桌環節師培中心楊智穎主任主持,政大社會系林承毅教授以「在地USR社會行動」為題,與神腦科技文教基金會的陳嘉麒執行長打開對話空間,促進深度對話。

理學院副院長鄧宗聖主持「學生創作實踐與跨領域人才培育」,由視覺藝術學系魏均倫大二學生分享她在理學院修課經驗,如何從學習科學方法、AI工具到結合自身的設計專長,進行核能知識辯證的創作實踐,與談的臺藝大藝術與人文教學所的李奇昌教授、屏大科傳系的張耀仁教授、中山大學社會創新所的楊士奇教授、藝視創意影像的呂登貴導演都將此作為對話的出發點,不同領域的聲音彼此碰撞、融合。

此次的演講者都具有跨領域創作與教學的實踐經驗,在「科學場域流動與學習共感」專場,皆以兒童為對象,陳冠瑋博士聚焦在科技型塑的科普劇場、大成藝術實驗小學鍾秀鳳校長敘說如何大地冶孩子,以及恆春國小林蕙珊老師把世界帶進課堂的跨域美感實踐;在「跨領域實踐的美力少年」專場,呈現屏東大同高中黃意喬老師、潮州高中陳宜璋老師與吳玉潔老師、恆春工商鄭怡婷老師如何以美感介入課堂,打造具有美感、好看的感知,形成自我的知識。

此外,「女性藝術/科學創作者與教育者」則由生態紀錄片導演顏妏如、屏科實驗中學蘇怡雯老師,兩位分享女性在跨域實踐中的視角與觀點。最後,在「從環境覺知到百工記藝」專場則以社區為核心,屏大附小潘善池老師、潮州國中鄭雅文老師如何善用場域中人、物的有形與無形資產,引導學生勇於踏查,將經驗轉化為表演、視覺等方式來表達其探索歷程。

現場同步展出教育部因材網藝術領域教材特展、視覺論文海報展演,仁愛國小資優班學生也特別來為其《屏東孩子的永續搖籃》的展演作導覽,無論是教材開發團隊、圖文創作者等都為現場帶來豐富的知識,為與會者的感官、思辨帶來新的體驗。理學院企圖以論壇方式,呈現理學院在自由探索、連結的學術氛圍,思維未來創新與可能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