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風災十三週年 問題仍一籮筐 各園區代表齊聚屏大共同發聲

ImgDesc

  適逢莫拉克風災13週年,國立屏東大學主辦的「2022莫拉克災後原住民族人權工作坊」,來自各永久屋區代表、基督長老教會、魯凱民族議會和排灣民族議會、NGO團體、學者與營建署朱慶倫主任秘書、原民會公共建設處劉維哲處長相關進行對話,商討在災後重建的未竟議題,針對近日監察院公告的永久屋調查報告討論,上百位參與者橫跨鄒族、排灣、魯凱、布農、大武壠等多個族群,重啟莫拉克災後重建檢討。

  為何十三年來永久屋族人持續「原地流亡」?與會族人分別提到永久屋基地土地飽和、文化流失、發展受限、決策壟斷等議題,呈現永久屋居民難以安居的困境。其中,協辦單位之一的魯凱民族議會台邦.撒沙勒秘書長也表示:「莫拉克災後原住民族團體不斷地陳情和抗議,但政府卻持續漠視永久屋的人權發展,讓原住民族轉型正義持續開倒車」。經過兩天研討,盤整以下四大議題,期望與政府部門積極對話。

一、永久屋並不永久,原住民沒有未來

監察院永久屋調查報告書特別指出,政府在風災後20日即拍板永久屋政策,後否決中繼屋提案,永久屋淪為空殼,僅為「長期中繼屋」,無法支持部落整體發展,應重新檢討災後重建政策。

二、重建決策壟斷,落實原基法保障族人參與權利

災後至今所有後續政策,包含原居地複勘、三方契約換約作業、永久屋的產業發展空間等,都應依循原基法保障部落參與程序,落實兩公約知情同意權保障。

三、回應部落發展需求,支持部落自主決定方向

莫拉克災後政府以僵化的原鄉安全評估標準和不平等的契約,限制原住民族返鄉發展權利,應解除原鄉發展與永久屋基地二選一的限制。

四、落實原住民族居住正義,沒有土地沒有文化

根據近期兩公約審查結果,適足居住權應包含經濟、社會、文化權的整合保障,應重新檢討永久屋政策的土地問題。

國立屏東大學陳永森校長延續就任宣示「屏東事就是屏大事」,帶領校內跨領域團隊獲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,支持本工作坊。陳永森校長表示:「莫拉克風災是過去五十年來南台灣最嚴重的環境災難,其中永久屋政策對於南部原住民族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有深遠的影響,屏東大學不會缺席」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第一屆莫拉克災後原住民族人權工作坊始於2021年4月15、16日,聚集上百人次參與者的關切,共有來自全台12個不同永久屋代表的發表及討論,發表代表橫跨鄒族、排灣、魯凱、布農、卡那卡那富、大武壠等多個族群,內容陳述莫拉克風災後的重建政策如何影響原住民族的人權、居住權、參政權、自由遷徙權、以及族群文化發展權。

  國立屏東大學多年來致力鼓勵學校教師帶領學生以跨系科、跨領域、跨校合作模式來推展社會實踐,回應在地需求,自2017年迄今執行「大學社會責任USR」計畫,2020年成立「大武山社會實踐與永續發展中心」,不僅協調整合四個萌芽型計畫,2022年也以永久屋議題獲得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補助,由校長擔任計畫主持人,領導校內跨領域師生,投入永久屋的社會實踐與研究。

  因此第二屆莫拉克災後原住民族人權工作坊由屏東大學接棒,於2022年8月7、8日分別在部落和屏東大學舉辦,特別選在莫拉克風災屆滿13年的時刻,與永久屋族人、學術社群、NGO、政府代表及民意代表等,一同關切災難後的原住民族人權發展,並展望永久屋的未來。本次工作坊主題訂為:「原地流亡:永久屋的困境與未來--監察院的調查報告之後」,即針對2022年5月27日監察院公告的永久屋調查報告書,長達318頁的內文陳述永久屋九項問題,還有提出九項調查意見,期以回應監察院調查報告為主軸,邀請各方關心永久屋人士共同參與,並進一步對永久屋的未來提出行動方案。

瀏覽數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