視覺藝術學系碩班校友潘佩珊 捐贈畫作予母校永久珍藏
本校視覺藝術學系碩班校友潘佩珊畢展600 號的巨作「心之所憩─休憩之地」,去年展出期 間適巧古源光校長陪同年近九十歲的陳景容大 師,蒞臨本校藝文中心參觀,陳景容大師極為賞 識佩珊同學的畫作並給予指點,促成了佩珊割 愛,捐贈畫作給母校的機緣,並於7月7日上午舉 辦捐贈儀式。 懸掛於屏師校區表演廳二樓音樂系辦旁的畫 作,將由母校永久珍藏。這也是國立屏東大學成 立藝文中心,推廣地方藝文活動,建立計畫性藝 術展演與典藏制度的實際行動,期能成為現代化 藝術與設計藝術中心,也讓校園處處充滿藝文氣 息,涵養師生的人文素養。 潘佩珊同學捐贈的「心之所憩─休憩之 地」,是她耗時一年多創作,寬360公分、高 240公分的巨幅蠟彩畫。蠟彩是比油畫還早的古老素材「蠟彩畫」,早在古希臘時就有了,用來創作的木板先用兔皮膠做保護後,以油畫顏料構圖、打 底,由於是油性材質不會相互影響而崩壞,再逐漸以蠟彩顏料堆疊層次,過程中使用到噴燈、工業用熱風槍、電燒筆等加熱工具,來達到烘、燒、融的 效果,蠟彩畫可以防腐防潮,因此可以永久保存。佩珊此次使用的是乳化蠟做為基礎蠟,與粉末狀色彩或油畫顏料混合,攪拌研磨均勻後即可使用,由 於顏料是自己調製出來,加上加熱熔化後使顏料更難以掌控,創作過程繁複而費時。 家住台北、熱愛大自然的潘佩珊表示,在霧台鄉大武村哈尤溪溯溪體驗中,驚險的過程和大自然所給予的生命驚喜,以及最後七彩岩壁美麗的震憾 感動,讓她對於生命有了新的體悟,了解到個體的存在意義與生活步調的緊湊下需獲得解放,她將哈尤溪溫泉一處山壁的兩側,以冷暖色調作對比,呈 現理性與感性共存的平衡狀態,以及水面所代表內在情感的安定情緒,藉由蠟彩畫的特性讓色彩相融,表現大自然的特殊紋理,希望藉由美景引領觀者 的心靈,獲得內心的平靜。 人文社會學院簡光明院長對於佩珊的創作,有一番深刻的文學性詮釋,簡院長說,佩珊藉由溯溪的經驗,以創作來呈現療癒內心之景與當時候的心 境轉變。在古典文學中,詩人常藉由大自然來描寫心靈的感受。王維〈終南別業〉「行到水窮處,坐看雲起時。」彷彿也在說明溯溪的感受,「行」是 不斷地沿著河道行走,其間有各種心情的變化,直到水的源頭;「坐」就是休憩,經過前面的辛勞,才有休憩的心情,才能夠欣賞雲的飄動之美。陶淵 明〈飲酒〉「採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。」採菊要低頭工作,在一段落之後,偶然抬頭,有休憩的心情,才能悠然的心情看見南山。在〈始得西山宴遊 記〉中,柳宗元遭到貶官,想要透過遊山玩水去消解愁緒,每次進入高山森林,坐下來就喝酒,酒醉夢醒就離開,越想療癒就越得不到療癒;偶然的機 會發現西山,「心凝形釋,與萬化冥合」,人向大自然敞開心胸,大自然走進心裡,這才算是真正的休憩。 簡院長說,碩士論文「心之所憩」的創作,佩珊就是以「起、承、轉、合」去呈現溯溪經歷與創作過程。「起、承、轉、合」是文章寫作的技巧, 看起來似乎是一個框架,其實是一種理想的結構,把這個結構適切運用在藝術創作,可以得到明顯的效果。《莊子》的〈養生主〉談養生,就可以用這 樣的架構來理解:養生最大的問題在於精神疲困,精神疲困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窮的知識、職場上技術不到位、形體的殘缺、環境的 限制、面對死亡的哀傷等,解決的方法就是經驗的累積與工夫層次的提升,獲致的成效就是精神自由(遊刃有餘),從起承轉合來看哲學經典,可以有 清楚的結構。而佩珊的創作結構正符合這樣的歷程。 簡光明院長說,佩珊把畫作捐贈給學校,建立視藝系所的傳統,豐富學校的典藏。以前有很多藏書家,收藏不少善本書,一般讀者無法讀到該書, 相當可惜;藏書家把善本書捐出來或印出來,就會有很多閱讀者與研究者受惠。佩珊把畫作捐給學校,學校放在演藝廳入口最顯眼的地方,所有參加演 藝廳活動的師生都能夠欣賞精彩的藝術品,提升學校的藝文風氣。近幾年來,學校空間美學的規劃受到師生的肯定,有了佩珊捐贈畫作創立的傳統,相 信往後可以在不同校區都能看到更多的畫作,屏東大學會更有藝術氣息。 佩珊表示,這次贈畫給母校的契機是非常特殊的機緣,作品展出時有德高望重的藝術家前輩陳景容教授觀看、指點,更重要的是獲得了也曾經造訪 過哈尤溪的古源光校長的賞識,才有了典藏畫作的機會,也感謝未來的校長陳永森主任秘書親自帶她,到校園多處尋找適合懸掛畫作的空間,希望有更 多學弟學妹跟進。 出席這場捐畫活動的包括古源光校長、陳永森主任秘書、人社院簡光明院長、視藝系林大維主任及陳燕如老師,佩珊的媽媽、老師及親友多人也蒞 臨觀禮,古校長致贈感謝狀給佩珊,感謝她割愛畫作,並起了帶頭的示範作用。【111年7月7日】